在2014年9月27日開始為期一個月,由台北市文化局跟台鐵合作舉辦的臺北鐵道文化節開展。台北市文化局長宣稱:「將成為北市大型、世界級博物館」的鐵道文化節,諷刺的是為了填補臺鐵財務虧損,這邊也即將透過都市變更,超過一半的廠房將變成商場。
對許多人,臺北機廠應該是很陌生的地方,連我自己也是沒來過這個地方。或許再不來以後會變成什麼也不知道,因為這樣的心情來看今年的鐵道文化節。
文章/攝影 by kome iKome企劃觀察FB專頁
延伸閱讀:傳承90年的棒球祭,甲子園熱闘!
在台北京華城對面一大片廠房是「台北機廠」,從日治時代開始負責火車維修保養。
之後台鐵接收後就作為電力機車、電聯車、柴電機車及客車車廂的保養與維修。機廠內設有一座自落成時留存至今、設計風格受到現代主義影響的員工澡堂,曾經是藝人周杰倫電影《天台》拍攝地點之一,為廠區內第一個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的建築。法國導演盧貝松電影《露西》,也在機廠周邊取景。….引用維基百科 臺北機廠 介紹。
心得:只剩空殼不見歷史的鐵道文化
9/29 20:00補充:
不應該先把台北機廠設定在是要把舊建築、古蹟建築物活化利用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蓋原住民博物館,但是原住民文化已經消失了,那蓋博物館還有意義嗎?
更應該做的是要讓原住民文化能夠在原住民社會當中傳承發展下去,讓原住民文化真的是活的文化。
如果如文化局長的說法,未來這裡要發展鐵道博物館,但到底鐵道博物館是什麼樣子?
只是陳列鐵道古文物?
我覺得直接跳過發展鐵道文化這層次的問題,將台北機廠看做是失去有機力只剩一棟棟建築物跟一堆老設備,所以要弄博物館來保存展示,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
因為台鐵的經營虧損,位於臺北精華地段的臺北機廠一旦出售開發將帶來一筆巨大的收益。
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決定透過都市變更計畫將這一大片廠房土地進行開發,然後保留部分廠房成為鐵道博物館。
這樣的心態也是台灣在面對古蹟保存利用常見的思考方式,以為透過辦文化節、改為博物館讓民眾可以進來看看典藏文物就是保存歷史。這樣的方式,就像是蓋一座恐龍博物館一樣,把消失的東西放在一起,給人瞻仰。
所謂的鐵道博物館,不該只是陳列過去,而忽略了正在進行中的活的故事。
從現場也感覺到臺鐵似乎沒有心力做好這個地方的維護,到處可見隨意丟棄擺放的東西,甚至具有歷史故事的設備也被隨意對待,更別提把第一代自強號放著生鏽。
也難怪面對虧損就有著變賣土地方式的心態。
暑假時候到瀨戶內海走了幾個小島,這些島以前也面臨發展與保存的問題,除了透過藝術參與外,更重要的是與當地居民緊密合作,創造持續發展互動的藝術文化空間,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島嶼。
而不是把什麼東西都擺在一個建築物裡面搞成近乎悼念的博物館,或者又變成另一個像松煙、華山這樣有古蹟外殼,但已經變成一堆商演的場所。
在看廠區的時候,我那快四歲的兒子問我為什麼要來看火車?
我就很用力的跟他說:如果現在再不來看,以後這邊就要變成豪宅商場了。剛好有一隊由工作人員帶領導覽的隊伍經過,想必他們也都聽到了。但我想這個問題導覽解說人員應該不會跟民眾說吧?
這個展本身我個人是還給予不錯的評價,在文宣設計或是現場佈展都還不錯。只是仍不能掩蓋整個台北機廠未來發展的問題。我自己以前沒有認識到這個議題,這次來看完展回家再上網查相關資料才又多認識一些。這也算是這個展最大的價值吧!
希望參觀鐵道文化節可以讓更多人思考這樣的問題,以及注意到原來還有這個被遺忘的地方。
澡堂
澡堂應該是臺北機廠的明星,利用機廠內鍋爐蒸汽加熱提供員工洗澡。
同樣都是澡堂,日本直島錢湯卻透過藝術家的介入讓這個澡堂除了是當地非常知名重要的地標外,還真的是一個正在營業中的澡堂。泡澡是要收費,也販售周邊商品,都是維持澡堂持續營運的方式。
臺北機廠的澡堂有可能一邊是古蹟但是真的還可以提供洗澡的澡堂,而不是放上兩個假人模擬臺鐵員工當年洗澡的樣子嗎?
總辦公室
在原先辦公室這棟辦公室,主要以靜態方式展示各種以前的相關歷史故事、文物以及火車模型介紹。
柴電工廠
在1962年美援時期完工,負責柴油電氣機車維修組裝,最多可以容納七輛車。
但沒有火車可以維修的工廠,就只是一個空殼而已…….在參觀這個工廠時候,雖然跟小孩介紹這個是維修火車的地方,但說真的我也沒看過這個地方真的有火車在裡面維修是什麼場景,講的很心虛。事後上網找看到有火車維修的照片,真的才給我比較震撼的感覺。
具爭議的裝置藝術「極光邊境」
「在展場柴電工場,藝術家吳季璁與陳淑強的光影創作「極光邊境」,透過光源移動,投射機場內散置的設備器具,流動的光影映射各種鐵路風情的意象。」
在洪致文「搞文化大破壞的北廠鐵道文化「劫」!」文章中提到:
但這個具有鐵路風情的裝置藝術,卻是把珍貴的鐵路文物被當做廢料一樣作為藝術的零件。
「創作者到北廠各處搬來許多他們認為都是不要的廢棄物件,組成這個展品。偏偏,這堆被認為是不重要的東西,裡面有非常珍貴的台鐵木造客車座椅,是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展示等級物件,被堆疊的許多木製工作台,更是相關工場內重要的工作場域。策展廠商在搬這些東西時,是否有先拍照,編號,並且確認展後可以回復到原處?」
關於台北機廠的發展與問題,洪致文的網站有非常多資訊,就前往觀看囉。
組立工廠
維修火車最重要的廠房之一,主要作為蒸汽機車以及後期電力機車跟電聯車維修。一樣沒有火車,只靠幾個大圖輸出海報,很難感受真正火車在這邊維修的壯觀。
在北海道參觀Sapporo啤酒博物館,除了啤酒歷史的介紹外,底下真的就是運作中的工廠。如果他們啤酒博物館只是廢棄廠房改裝,應該就沒那麼多人會想去看了。
現在的臺北機廠就是這樣的感覺,抽掉了火車、維修工作、臺鐵員工,就失去了靈魂阿!
客車工廠
位於機廠南側,是客車車體維修處。現場停放多輛已經報廢成幾乎成廢鐵的車廂,背後是松煙與101,在台北市精華地段呈現出巨大的反差。這也象徵著臺北機廠的命運…..
回來上網查,這幾輛似乎是第一代自強號,這樣棄置在這裡的用意是?總不會想變成陰屍路的拍攝場景吧。
在廠區不時看到像這樣的告示牌,會讓我感覺到這邊應該有許多故事發生著,曾經許多人在這裡賣力工作,支撐著他們的家庭。只是現在只剩下這些了…..
這個「慢」或許也有它一段歷史,但現在只是被隨意棄置在一旁。
最近公民要關注的議題實在太多了,或許你跟我一樣最近才注意到臺北機廠,趁這個鐵道文化節帶的家人去參觀,不一定要以沈重嚴肅的心態。網路上google可以查到不少資訊,對於這一段歷史以及未來的發展,可以多留意關心。
這不只是關注台北機廠的未來,也關乎我們對於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發展價值觀的選擇。
延伸閱讀:傳承90年的棒球祭,甲子園熱闘!
關於澡堂再生利用,
版主可能沒想到民情問題。
台灣不像日本有澡堂文化,就算讓人能泡澡,可能也沒幾個人會來。
除非是改建成SPA….但這更偏離澡堂的歷史意義。
澡堂所以是澡堂,因為有人在裡面泡澡囉,一旦失去了泡澡的價值,澡堂就只是水池。 以錢島直湯為例,他們重建利用並不打算把就的澡堂變成一個歷史景點,而是以能夠活化讓人參與的角度去規劃。
在不破壞原有古蹟建築的前提下,我覺得應當思考如何延續原本它的運作價值為重新活化,如果只是變成參觀景點給人拍照,那真的就是宣告這裡的死刑。
就是告別式的意思。
台灣很多舊建築”活化”的案例,後來都是變成餐廳,不然就是展覽館,好像很簡單,可是也落入活化經營程式化的死胡同,可是還能怎麼做呢?例如這澡堂,”莓”說的也有道理,原有的功能跟大家現今生活模式已經脫節太遠。能怎麼做呢?
我的看法是,不應該先把台北機廠設定在是要把舊建築、古蹟建築物活化利用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蓋原住民博物館,但是原住民文化已經消失了,那蓋博物館還有意義嗎?
更應該做的是要讓原住民文化能夠在原住民社會當中傳承發展下去,讓原住民文化真的是活的文化。
如果如文化局長的說法,未來這裡要發展鐵道博物館,但到底鐵道博物館是什麼樣子?
只是陳列鐵道古文物?
我覺得直接跳過發展鐵道文化這層次的問題,將台北機廠看做是失去有機力只剩一棟棟建築物跟一堆老設備,所以要弄博物館來保存展示,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就算沒有澡堂文化, 也不代表沒辦法重新活用, 況且現在也有很多東西本來就不是台灣的文化, 還不是在台灣發展開了, 把那邊開發成全台北唯一澡堂也是個不錯的做法阿
台鐵也許需要的是資金,有理想的企業家若有適當的企劃,其實可以提出幫台鐵經營的方案,否則台鐵本身應該也不知道怎麼經營一間文化博物館,畢竟鐵路營運就夠他們忙的了…
基本的文物設備維護有心就可以做到,只是….
我在現場看到那些英國貴婦的身影,著實心中很難過啊,台鐵又知道嗎?
台鐵累積的債務是國家重大建設強加給它的結果.不斷的地下化不斷地將調車場遷移..它自己要負擔多少經費?然後因為民國90年行政院要求處分閒置設施開始變賣土地資產..這是誰造成的結果? 真是不分黨派啊~~
將這塊廠房改做商業用途是否就可以彌補台鐵虧損也是一個問號
桃園的地景藝術節等於地景破壞前的祭拜儀式,一邊燒納稅錢,一邊燒兔子。
兔子似乎是很大隻的祭品阿~
…
保存與流傳的方式錯了
我今天有去……
參觀時遇到一位台北機場的退休人員,回來當導覽志工。
當我們多問了幾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得出來他非常高興有人可以分享經驗,對他的歷史有興趣。
他如數家珍的提到場區內有五個被文化局列為古蹟的地方,也認為應該要好好保存。但是被列為古蹟的地方是不能任意修補重建的,看來被列為古蹟是好是壞還未定論。另外他提到台鐵的虧損很嚴重,這塊地無論大小或位置都很值錢,被台鐵視為彌補虧損的大好機會,因此對於被列為古蹟並不願意積極配合……說到這裡老先生的語氣低落了下來……幾個權責單位消極的拉鋸戰,讓充滿歷史的機場漸漸頹傾。
今天遇到的每一位志工,無論男女老少都很有熱忱,很願意解說並回答問題,甚至滔滔不絕讓人不好意思打斷…無奈他們能做到的也只有如此。這個地方的沒落不是因為辦了文化節,更不該用 這 樣 的 標 題 去抹煞小人物在文化節中付出的情感。
謝謝您的回應
文化保存絕對不能脫離人,以台北機廠而言,唯有臺鐵員工在裡面才有價值,光只有文物陳列是不行的。
如果他們的經驗只能做導覽解說,其實真的並不是好事,表示這裡是成為靜止狀態。
希望更多市民可以去思考在這城市發生的事情~
早在當年維修工作牽移至富岡機廠時,就已經靜止。難道要這裡復工?
http://news.tvbs.com.tw/entry/1989 「新火車醫院」 台鐵富岡機廠拚觀光
一個機廠可以看火車正在維修,一個機廠看火車維修模型,哪個有吸引力?
我不確定台北機廠可以保留什麼樣可以持續運作,但是我相信如果沒有維持一種持續運作的活動,就很可能就失去很多很多的東西了。
你不確定台北機廠可以保留什麼樣可以持續運作,但是你已經預設台鐵員工要留著,而且不能只是導覽,還要維持原有的維修工作,那這樣問題就來了:台鐵要提撥部分人力去維修,這點可行否?而就算車修好了,出得了廠像CK101一樣去載客體驗嗎?如果不行,留在機廠內擺著不動,會不會又被你批評只是靜態展示?
[…] 在上一篇文章「如果要讓什麼文化消失,那就辦個文化節吧–台北機廠鐵道文化節」獲得許多網友的分享與討論,我想非常多人對於台灣在做所謂文化保存有許多想法。 […]
大家的討論好精采。我也來提供一些被大家激發的想法。
KOME 與 M的相互回應讓我想到,其實文化不可能是靜止的,如果單看某個階段,可能的確已經消逝或沒落,那是歷史;但是文化是個有機體,會不斷地因為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而累積成不同的樣子,其實都不要談”尊重”這兩字(因為顯得太大話、太粗淺),我們大多數人(即使是參與專案計劃的創意人、藝術家)對於所謂的文化都處於認識階段,能更全面地去看某文化的專業達人少之又少(比如洪致文老師),打個比方,就是網路查蒐資料交作業與認真考察寫田調的差別。
老實說,我覺得台灣有太多自詡為文化人的,都太快為文化下定論,在自己還沒真正體會該文化的時候,就高調地說”尊重”文化,然後為文化蓋一座精美的博物館或園區就了事了,好像看不到實體成果的就不是文化、文創,卻忘了文化藏在常民生活裡。
沒有能力轉化,是文創者的個人問題;但沒有時間轉化,很多時候是政策問題,有太多經費是花在政府希望立竿見影但卻也曇花一現的活動中,不知道是不是怕來不及累積政績好申請下年度預算?(我沒有任公職,所以不清楚公務體系。這部分或許有待在體系中的朋友出來討論給建議)而很多經年累月默默在從事這種生活文化體察的朋友則難以發揮,憑單薄的力量在民間艱困地發揮著更大的文化保存與創造作用。
閒置空間再利用面對的是某段消逝落沒的文化片段、如何與現在的樣貌呼應對照出文化演變的趣味與韻味(我相信很多人在知道”啊這個東西原來以前是那樣”的時候都會有不一而同的感觸,這是趣與韻的妙),但原住民、客家、眷村文化園區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那些文化中的人並沒有消失,都還生活著,卻成立了許多相關文化園區,其實是更有問題的,我更質疑這些離開生活場域、離開該族群、被另一種眼光(不管是專家、藝術家、或是建築師)再造的領域,所呈現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切片展演?
或許有更多文化的消逝,其實是在有意無意的文化詮釋權、話語權掠奪中發生的啊。
感謝FI的回應,我想這社會上許多事情人們並不是沒有想法,只是真的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更多人出來分享,讓更多人注意到有想法有討論,再來談事情可以怎樣做。
要那麼多商場做甚麼?
台鐵也許需要的是資金,有理想的企業家若有適當的企劃,其實可以提出幫台鐵經營的方案,否則台鐵本身應該也不知道怎麼經營一間文化博物館,畢竟鐵路營運就夠他們忙的了…
大哥,你一直po同樣的留言啦@_@
您好,謝謝您的文章。請借用分享部分文字於我的FB。我已註明出處於此。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