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襪子

在首爾街頭看到路邊在叫賣襪子,上頭寫著100%韓國製造的襪子,用滿便宜的價格在販售。當時看到這個就想到在台灣,也會在一些夜市或路邊攤有類似的場景,在賣台灣襪子。

台灣黑狗兄,社頭襪子發展

 

商業周刊在2013年做了一個台灣黑狗兄的專題,在講台灣彰化社頭襪子產業面臨全球化浪潮下所遇到的危機。台灣的一個重要對手就是韓國,但韓國似乎也面臨到類似的問題。

過去這些襪子產業多以代工為主,一旦單子被移轉就面臨到危機。政府在因應這樣的問題大概從開發新產品、技術升級、標章驗證、產業園區、觀光襪廠,參見「政府輔導 織襪產業迎春天」。

這篇由游俠在2009年所寫的「台灣織襪產業的危機與轉機」一文講述許多關於台灣襪子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與可能的應變作法可以看看。

寫到這裡,我發現另一個問題:

從網路上所查的的資訊,不管是政府輔導作法、學界的研究或是媒體報導,多半是以產業製造端的角度來看產業問題與轉型因應作法,似乎很少看到從消費者端的角度出發?

消費者怎樣買襪子?

不只是襪子產業,其他產業在做所謂的輔導也大多是這樣思考,不曉得是不是跟台灣習慣以製造為主的思維有關?

我怎樣買襪子?

 

從一個消費者角度來看,以我自已為例,以前買襪子這件事情還有點麻煩,可能在市場、夜市這些地方買。但是後來去日本看到UNIQLO後,以及接著UNIQLO進來台灣,我都在UNIQLO買襪子。

會在UNIQLO買襪子幾個原因:

1. 顏色款式非常多,品質跟價格也都合理。

2. UNIQLO門市多,容易找。

3. 門市在陳列襪子非常清楚、好看,挑選過程非常舒服。

這些,是影響我購買襪子的主因。但如果從先前的產業輔導措施來看,有哪些作法是可以切合到我買襪子的原因?好像沒有。

我們很不習慣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

 

以我自己工作跟一些在做產業輔導的單位接觸經驗,幾乎很少看到他們是從消費者角度、需求去探討,甚至可以說非常不去在意消費者的想法,就很自然的從上往下的角度來列一些所謂的輔導方案。

以前我大概也是這樣的思考方式,但是接觸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會發現過去這樣的問題思考方式會有很多盲點。

回到襪子的問題,以內銷市場來看,現在這些產業輔導發展作法,有哪些是可以解決消費者購買襪子所遇到的問題?或是很容易的滿足消費者購買襪子的需求?

探討下去還真的有很多可以再深入研究,很多問題也不容易去克服。

不過,我們可以試著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最開始我看到首爾路邊賣襪子想到台灣襪子產業,寫著寫著發現除了所謂產業發展問題外,更進一步的問題在於我們用什麼方式來思考如何提出問題,好繞口啊。

Facebook 外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