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是個常常在高速公路經過但是很少會進去玩的地方,這次228連假因為農博特別前往。兩天一夜的時間僅僅只能很快的走馬看花,很多地方都還沒去到。感覺出來雲林縣政府有藉著農博要推動農業+文創的發展,個人覺得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台南。

僅就這短暫時間的接觸寫下我的觀察。

有人正在參與,這才是文創產業,不是緬懷歷史

 

 

雲林布袋戲館

布袋戲是雲林的特色文化產業,這次去參觀了雲林布袋戲館,布袋戲館有點可惜的就是太過靜態,只有擺放一些戲偶跟說明文案,看完總覺得少了什麼。

就只能跟我兒子講那是布袋戲偶,3歲小孩的認知也只知道看到孫悟空戲偶說有猴子。至於布袋戲到底是什麼,他應該很難想像,我只能跟他說布袋戲是以前沒電視時候的卡通。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這樣的缺憾直到在農博看了由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一場表演,才真正感受到布袋戲好看的地方,這跟在電視上看霹靂布袋戲感覺又很不一樣。連我3 歲的小孩平常都看卡通玩ipad遊戲的,第一次看到布袋戲表演整個很開心。

回家後他還記得這場表演,有三兄弟長大哥長得跟其他人不一樣。這也讓我想到傳統的文化或許沒那麼古老?小朋友真的會喜歡,那應該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小孩心中的偶像不一定只有巧虎阿!

布袋戲館沒有真正的布袋戲團進駐,就只是一個歷史文物展示空間。文創之所以是文創,因為還是有人在參與著、是活著的產業。

 

農業博覽會缺少的東西

農業博覽會

同樣的也是農博的問題,整個農博其實看得出來架構跟想要創造的企圖,但可惜的就是少了活的東西。就像布袋戲館裡面看不到活生生的布袋戲,農博裡面少了真正的主體,大多靠靜態展示品來給民眾想像。

或許這是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活動,場地本來也不是有農田種植農作物,要真的有農民或農田在這會場裡面出現有點不容易。不過應該還是可以思考如何縮短這樣的落差,把更多真正農業的東西放進來,而不是只靠靜態的文宣輸出裝飾或是擺放一些農業相關道具而已。

 

珍貴的價值在於這裡還是運作進行式

虎尾糖廠

 

地方文創產業發展,我覺得很重要的要素在這些產業是真正還活著的,例如像虎尾糖廠還是有在運作的糖廠,而不是一個有著糖廠外皮的公園。當時後看到一台滿載甘蔗渣的小火車開過去,就會覺得這個地方是仍然與過往幾十年台灣發展糖業緊緊關連著,是看的到的還在活著的進行式,這是相當珍貴的資產。目前虎尾糖廠似乎也只有提供團體預約導覽,這部份可以參考日本啤酒工廠的作法,提供網路讓散客可以選擇時段預約。透過專人的解說以及現場生產線運作的過程,讓民眾可以了解整個產業發展。

落地生根的藝術

雲林草根藝術祭

 

雲林還有一個我覺得也不錯的就是雲林草根藝術祭的推動,讓藝術與文創發展是可以散佈在整個雲林各鄉鎮,而不是僅僅侷限在一個園區裡面。讓藝術文化生根發芽才是長久推動的好方法,單靠大拜拜形式的展覽不太容易維持。只有落地生根,讓在地居民參與融入,也從小培養更多藝術人才,過了幾年下來可以培養出更多在地人才。

現在看起來雲林縣已經開始有意識到並在進行中,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方式,接下來就是能夠把這些資源串連起來,陸續就會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

像是老宅民宿,虎尾鎮上滿多老房子,這邊住宿的地方也不是太多,以後都可能有機會像台南一樣發展老宅民宿。而且現在農業跟文創發展結合的案例越來越多,這也是雲林滿有利基的地方。

 

Facebook 外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