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
這是土溝村人對於自己村子的自豪,這個位於台南靠近嘉義的農村,有一群人花上超過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改造,將這個不起眼的農村打造為一個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農村美術館。
2014年土溝農村美術館從10/4開展到2015年05/03,每週末對外開放。
小農村美術館 VS 大城市XX之都
作為一個大台北地區的居民,老早就習慣政府花上大筆的經費與資源在推動一項又一項的計畫。
辦過花博,可是會半夜會偷砍老樹。
努力爭取設計之都,榮獲第一,可是連馬路都弄不平,公共設施弄很醜。
搞的我挺錯亂的。
這一定出了什麼問題阿!
回頭來看看土溝村。
用有限的經費,讓社區整個土溝村都是美術館,這種從下而上的發展讓整個村落的人有著共同的目標信念,我想土溝村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我覺得一個城市或是社區,在推動像這樣藝術、設計、文化…的計畫,重點並不在於花了多少經費建設多少建築、設備,而是所在地區裡面的人們是否感受到這些事情跟他們的未來是息息相關。因為對於未來有認同,願意參與,並且將這樣的信念傳達出去。
同樣的許多縣市每年都要舉辦XX季、XX博覽會….,在活動期間吸引大量人潮參觀。
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會場之外、活動之後呢? 能夠影響的層面有多少?能夠紮根多深?
去年是2013瀨戶內海藝術祭,我是今年暑假才去,出發前有些擔心會不會已經過了藝術祭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走了幾個小島後這樣的疑慮都沒了,許多地方仍維持藝術展示活動,也有工作人員持續的提供服務,透過收費模式讓這些藝術展示可以持續維持。島上也得以有許多特色店家藉由持續來訪的遊客獲得發展,這樣是滿好的良性循環。
未來發展的兩難
連續開幕兩天到訪土溝,看到不少人在第一天就來到這裡,也表示土溝農村美術館逐漸獲得許多人的注意。但我也好奇未來土溝農村美術館的發展會不會遇到一些瓶頸?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人潮壓力吧?辦活動當然希望有更多人注意到來到這個農村,但是一旦太成功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湧入的人潮很可能會帶來土溝村不好的影響。人多了會不會有攤販也來了?而且服務品質是否能夠支持,這些展品可以支撐的了大半年的時間?
最怕變成像是第二個伯朗大道、金城武樹這樣。
我覺得這次活動主辦單位嘗試發行PASS護照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畢竟辦理這樣長期的活動動員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必須要有收入去維持,畢竟這個不是政府主辦的活動有大筆經費可以支撐。
最好的支持就是到現場,購買PASS護照,用心去體會
底下就分享現場的照片,當然最好是親自到場見證囉,更多相片請點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