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參與了環保署空氣品質網的改版標案的提案規劃,最後這個案子評選我們落選,但還是想記錄一下當時我在重新規劃空氣品質網的想法與提案。其實沒拿到的案子比較可以真實反應當時的提案想法,拿到的案子到後來上線中間經過太多客戶單位許多意見反而會跟提案差異滿多的。
在台灣一共設立了76 個空氣品質監測站,空氣品質監測站監測項目包括懸浮微粒PM10、PM2.5、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O3)及碳氫化合物等污染物及風向、風速、大氣壓力、溫度、雨量等輔助性氣象參數。
這些資訊最後就發佈到空氣品質資訊網 供大眾查詢。
原有網站分析
上圖是去年當時網站的首頁,與現在有一些差別。當時在檢視整個網站發覺有幾個主要的問題:
- 網站架構:單元結構重疊容易讓使用者迷失
- 使用者介面設計:網站易用性與設計感不足
- 資料整合性:相關資訊放在不同單元,使用者不容易有系統性瀏覽
像是每日監測指標資料表格寬度沒有做整齊的排列,挺難閱讀的。
另外就是在空氣指標顏色缺乏一致性,從淺到深的顏色指示均不盡相同,使用者需學習三種色彩認知。當然這可能原先都有一套運作方式,站在所謂專家的角度或許會認為這個已經是一個既定的呈現方式,但是站在使用者角度來思考就不會是這樣了。只是這個部分被署內主管質疑,有些遺憾。
我們的提案設計
首頁
原先網站的首頁是一個台灣地圖上面標示各品氣品質站,用顏色顯示目前空污狀況,但站點數量多,民眾不容易了解每個站點真正的位置在哪邊。
在新版網站規劃上做出全新的改版規劃,從網站架構、使用者介面、視覺設計、資料整合度各方面重新設計規劃,目標打造全世界最好的空氣品質資訊網,讓不管是一般民眾或是研究人員,都可以更清楚掌握全台各地空氣品質資訊。
參考氣象預報的概念,以區域性預報呈現各區域空氣狀況。因為空氣污染多是區域性的,民眾可以很快知道自己的居住區域整體空氣狀況如何,不需要像舊版的還要去點選許多監測站,就像氣象報告我們只要知道縣市的天氣。
在污染指標數值只顯示空氣污染指標 (PSI),以及未來三日空氣品質預測。因為空氣污染還有分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濃度等數值,但如果列出這些數值反而太多數字不易理解。
重點就是告訴民眾,到底空氣狀況如何。
各區搭配特色照片增加視覺設計美感,每個區域以顏色條顯示目前最新空氣品質現況,例如高屏地區現況是不良等級,則以紅色線條標示。每個區域也標示目前該區主要空氣污染項目源為何,如懸浮微粒或臭氧偏高,以及偏高的測站如左營、潮州。
首頁右邊也直接將目前空氣品質不良地區標示出來,提醒民眾注意。
各地空氣品質區
在首頁可以點選各區了解進一步的空氣品質內容,如點選雲嘉南地區後,網頁會顯示目前雲嘉南地區空氣品質指標以及各監測站指標值。測站底色也會根據目前最新污染指標程度有對應的顏色,例如可以藉由顏色很快知道崙背、朴子、台西、麥寮四個測站空氣品質不良。每個測站的五大污染物監測項目的副指標、濃度值也用更容易閱讀的方式排列。
測站整合資訊
為改善原有網站同一測站相關資料分散在不同單元的狀況,重新規劃測站頁面,整合即時監測資料、測值趨勢圖、基本資料、即時值查詢以及統計概要等五大內容。
後記
民間版g0v的空氣品質網站
g0v自己也推出了民間版的空氣品質網站,也是要將資訊簡化呈現,這邊也可以做一個比較囉。
提案的挑戰
當初在做空氣品質網的改版規劃,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偏向專業的資訊,能夠讓民眾很容易了解的方式呈現,而專業研究人員也可以獲得更好資訊瀏覽與取得方式。
而這樣的規劃也跳脫公部門網站設計的習慣,不管從視覺、資料結構都是相當大的改變。這也是提案本身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為改變越多,也越容易有更多的質疑。
但是我認為與其走安全牌的提案,不如以跳脫更多既有窠臼的方式來做想法與觀點的激盪。
但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所謂專家的本位主義,從原有網站的設計可以感覺到,這是以環保署專家的思考角度做的。所以當新的提案要做那麼大的改變,也很容易讓署內的專家覺得這跟傳統專業有所牴觸。
就已空氣品質指標的顏色來看,以使用者角度來看,一個網站有三種不同顏色指標,就是增加理解上的困擾。當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被內部的人打槍,這樣的指標是不可以被挑戰的。
事前我也知道這樣會引起質疑的風險,但是我還是認為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點,然後業主可以用開放的態度研究用什麼方式來改進,而不是馬上用專家角度來反對改變的可能。
提案就是要先超過,刺激想法後再慢慢拉回來,但會比原先更進步。
以上就分享當時提案的想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