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剛進公司就開始做各種簡報,做最多的還是提案用的簡報。
這些年下來,自己在簡報成長歷程大概有這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依樣畫葫蘆,同中求異
剛開始就是參考公司既有的簡報做,做了幾次後覺得有些地方設計或排版要修正,所以會調整其中的部分內容。
因為大部分做給主管去講,這時候的簡報大概看起來跟過去差不多,主管會講就行了。
簡報不管是形式、架構、內容,都還只是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的意思。
第二階段:自己講自己做才發現不一樣
慢慢的自己也有機會在提案現場講簡報,會發覺簡報做給別人講跟自己講,是不一樣的。
也唯有自己講自己所做的簡報,才會更知道哪邊可能不對勁,哪些需要調整。這是做給其他人講所感受不到的,因為你會在那個現場面對評審的眼神,看著他們點頭或是不以為然的表情。看到點頭的反應更有信心,看到不以為然的眼神要壓住自己的不安繼續講下去。
這個階段才開始反省到底簡報要怎麼做,也才真的進入做好簡報的階段。因為自己的想法,要講出來,並且可以透過簡報搭配,那又是更不一樣的事情。
做再多給別人講的簡報,如果沒有真正自己上場去講,很難在簡報製作上進入更深的領域。
第三階段:開創自己的風格
隨著經驗越來越多,簡報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從架構安排到版面設計,會因應自己講簡報的風格、對於事情的理解判斷,累積出自己的簡報風格。
這時候去跟公司其他人所做的簡報一起看,會有越來越多的差異。此時簡報不只是簡報,也是自己對於工作、對於很多事情思考反映在簡報思維中。
到達這個階段也花了我7、8年的時間。
第四階段:拋下包袱,打破常規
即便有了自己的簡報風格,但簡報還是會在公司既有的框架下進行,我們也不一定找的出當初是誰建立起這樣的模式。但當公司多數人都按照類似的模式在做,這也是相對安全的作法。這也可以稱作是簡報的舒適圈,照著做,沒人會覺得哪裡不妥。只是可能過了好多年,還是同樣的形式。
一旦進入舒適圈,通常意味著失去了突破的動力。我自己也是最近的一次提案,把過去習慣的簡報架構給拋棄。
在資訊軟體產業,簡報的形式多半類似,有技術架構、專案團隊、開發模式、專案管理、成本、競爭優勢….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
簡報講的是我們有多好,我們的經驗有多麼多,所以我們一定可以勝任,最後我們的優勢特別在哪裡。
選我們吧!
最近的簡報,我拋棄這些過往簡報習以為常內容,不是從「公司自己」的角度去講給評審聽,而是把真正所要服務「使用者」排在第一位。
所以過去習慣的簡報架構與內容,都被捨棄掉,簡報思考模式也整個翻轉。
這樣做,最大的挑戰通常會來自內部,因為少了這些習慣要有的內容架構,會有不安全感。因為脫離了簡報舒適圈,面對的是未知的風險。
但是一旦勇於改變,獲得的也會更多。
以上是我自己這幾年簡報的成長歷程,下個階段會是什麼樣,我也還不知道。
或許不是靠個人,而是一個團隊的力量。
發表迴響